0
当前位置:首页 > 关爱生命 > 临终关怀 > 正文

老年人的常见病护理之二:脑血管疾病

发布时间: 2017-12-25 10:10:0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脑血管疾病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又称“脑中风”、“脑卒中”。老年病人表现为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一)临床表现

1.缺血性脑中风又称脑梗塞,其发生率占脑血管病的70%左右,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是老年人致残和致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好发于中年以后,50~7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暂,有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一般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不留任何神经损伤症状;多无意识障碍,可反复发作,表现为对侧上肢和下肢无力或不完全偏瘫。感觉减退或消失,伴有失语、失读、失算、言语理解障碍、书写障碍;同侧视力障碍,偏盲比较少见;或表现为眩晕、语言不清、共济失调等。

2)脑血栓形成是脑中风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占全部中风病例的半数以上。多发生在50~60岁以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中发病。前驱症状可有头痛、头昏、肢麻、无力、眩晕等,约1/4老年人有TIA发作史。起病一般缓慢,逐渐出现半侧肢体失灵、偏瘫、感觉障碍、失语等,神志多清楚;少数重症、大面积梗塞老年人可出现意识障碍,但多无明显头痛、呕吐等症状,部分老年人留有偏瘫等后遗症。

3)脑栓塞脑栓塞是外来的血栓、脂肪或空气等栓子栓塞血管而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发病年龄以20~40岁的中青年为多见,因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引起的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为起病急、有头痛、呕吐、意识不清、偏瘫、抽搐等。

    2. 出血性脑卒中

1)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脑中风中最凶险的类型,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主要表现为脑内血管破裂,血液溢出。本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10~20%。发病年龄常在50~70岁。多数病人有高血压病史,在动态、情绪激动时发病;少数病人有前驱症状,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不灵活、言语不清等。病情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发病时血压多升高,伴有脑膜刺激征阳性,瞳孔可见双侧不等,眼底可见动脉硬化、出血。因出血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也各异。

2)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出血,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出血或各种原因使血液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属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先天性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所致。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可在用力、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发病,多无先兆,突然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血性脑脊液。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二)护理及健康教育

1.急救处理:

  一旦怀疑老年人脑中风,不要随便搬动老年人,及时报告值班医生、通知家属及相关人员或直接拨打120急救电话。

1)让老年人仰卧,头肩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回流吸入气管造成窒息,注意保暖。

2)解开老年人领口纽扣、裤带、胸罩,如有假牙也应取出。

3)如果老年人意识清醒,要注意安慰老年人,缓解其紧张情绪,宜保持镇静,切勿慌乱,避免造成老年人心理压力。

4)搬动老年人时应听从急救医生的指挥,动作轻柔,避免造成2次损伤

2.恢复期护理 

1)饮食护理  限制总热量,低盐、低脂、清淡饮食,戒烟忌酒,多吃蔬菜水果。

2)心理护理  与老年人交流,进行开导,使老年人感受温暖,树立信心。

3)呼吸道护理  如病情允许可采取半坐卧位,拍打胸背部。

4)口腔护理  每天2次用冷开水清洁口腔。

5)眼睛护理  眼睛不能闭合的老年人,应每天用1%硼酸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眼睛,并用无菌油纱布覆盖保护眼睛。

6)压疮护理  定时翻身,变换体位,预防压疮发生。

7)康复护理  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