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图片新闻 > 正文

李建华理事长:2016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十周年纪念讲话

发布时间: 2016-12-01 11:30:5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尊敬的彭珮云副委员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成立十周年,并举行公益慈善捐赠活动。目的是回顾协会十年的奋斗历程,部署未来的发展路径,总结表彰先进,激励全体协会人不忘初心,继续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关怀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慢性疾病处于高发,生命健康威胁日益加重的背景下,根据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先生的遗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国务院原国务委员彭珮云同志的直接关心与推动下,于2006年成立的。其初衷是通过搭建社会平台,传播生命知识,推进宁养疗护,开创我国临终关怀纪元。后随着形势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会员的呼声,协会宗旨调整为:传播生命文化,关怀生命过程,维护生命尊严,为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预期服务。

   十年来,协会的建设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6年至2013年,主要围绕生命末期病人的关怀,深入调查研究,摸清现状底数;组织理论探讨, 试点舒缓疗护;强化舆论造势,凝聚社会共识;规范标准制度,推进区域展开;从而为减轻病痛对终末患者的折磨,为将临终关怀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建言献策 。

    第二阶段是2014年起至今,主要围绕特定人群的生命全过程维护与修复,扩建工作机构, 加强技术链接; 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救治范围;开展系列服务,普惠弱者生命; 设立专项基金,聚焦生命难题;从而为促进更多人群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预期的延长做些实事。

    创会初期,基于传统生命关怀理念的束缚,协会是在艰难中迈步,在艰辛中前行;随着现代思想观念的逐步确立,协会的后发优势日渐突显,社会的认可度大幅度提升。如今,协会的理事、会员单位,各类会员及志愿、社会工作者已由当初的百十人发展到2万多;工作机构、学术机构已由当初的3个增加到30个。目前协会每年独立或联合办会、办班、办各种活动就达几十次之多,服务社会生命群10多万人次,使协会在为公共生命健康服务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十年来,协会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了三点。

一是坚持以临终关怀为着力点,维护生命末期患者的尊严,并推进临终关怀逐步在城乡大范围开展。临终关怀在我国的推进经历了一个艰苦的过程。开始时,社会不接受,机构不愿干,实践缺理论,政策没依据。为此,我们先后组织完成了我国第一份《城市临终关怀现状调查及政策建议报告》;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临终关怀学》理论专著;联合举办了我国第一个《尊严生与安乐死国际学术论坛》;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姑息治疗、人文护理学术委员会;试点推广了我国第一个区域宁养病房的实践经验;制定印发了我国第一套《临终关怀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等规范、标准;派出专家代表在世界临终关怀大会上第一次发出中国声音,从此逐步引起国际学界的高度关注……。此间,还开设了10个全国临终关怀培训示范基地和临终关怀临床示范基地,举办了7期“生命论坛”,100多期“ 临终关怀理论与实践”、“姑息医学进展”、“人文医疗与护理”、“宁养疗护岗前培训”等学习班, 宣讲临终关怀意义的场次就更多了。经过多年的努力促进,目前医院开设宁养病房已被列入政府计划要求,姑息治疗已为多数家庭及终末患者接受,社区卫生站、县医院、老年护理院开展这项工作的单位逐年增加,从业人员从当初不足百人发展到5万多人。如今,临终关怀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二是坚持以公益慈善为出发点,积极传播生命文化,创立并推进以关爱生命、奉献爱心为主旨的“五大社会工程”。坚持公益慈善是协会之魂,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动摇。就是在协会最困难的时期,这一思想也未改变。为了帮助失独失聪失能困难老人排忧解难,为了救治救助更多弱者生命健康,协会专门成立了公益慈善办公室,并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变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改革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主动与爱心企业结伴,主动与爱心人士交友,主动为会员单位服务, 充分挖掘社会中蕴藏的爱心热情,通过广搭公益平台,广揽社会力量 ,大唱慈善之曲 ,广泛开展“爱心人才素质教育工程”,“失独家庭爱心帮扶工程”,“特殊人群爱心救助工程”、“公益慈善爱心捐赠工程”及“生命关怀综合服务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先后组织各会员单位、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为社会捐赠经费、物资、服务合计价值2.4亿元;免费举办6000多场次生命健康知识讲座,给25万多名老人提供健康服务,为5000多户困难家庭送去温暖。另外在汶川、玉树、舟曲、益江、彝良、雅安、岷县、鲁甸地震的现场,都留有协会志愿者参与抢险救灾的身影;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水患的灾区,都留下了协会志愿者的脚印;在北京、长沙、西安、广州、昆明等地许多孤独老人的家里,都留有协会志愿者声音。如今,公益慈善行为已成为多数协会人的时尚选择。

    三是坚持以提高生命质量为落脚点,注重关怀生命过程,创立并推进生命关怀基金造福更多的生命群体。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预期是协会宗旨的核心内涵。我们在着力推进临终关怀的同时,根据协会调整后的宗旨和任务,将工作重点逐步由临终关怀向生命全周期全过程关怀拓展延伸;由临床医疗救治向人文关怀、精神慰藉拓展延伸;由医疗服务机构向基层社区、居家长期照料拓展延伸。为此,协会积极举办 “生命前沿科技成果讲堂”,将健康主动权交给群众自己掌握;开展“肿瘤早期诊断进家庭”活动,促进早发现早治疗防患于未然;开展“风中(脑卒中)救援行动”,严格防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开展“慢性四病(糖尿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干预工程”,降低危险因素对生命的威胁。推出的“人文关怀+无痛治疗”、“免疫化学+精准治癌”、“放疗化疗+白介素12”等治疗方案,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为了适应职能调整后工作的需要,满足不同人群对生命健康的不同需求,我们在机构运行方面增设了长期居家照料、医养融合、健康管理、科技促进等工作机构,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又使受益人群的面更宽更广。为了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加强行业之间的协调,我们在生命维护方面成立了心灵呵护、疼痛诊疗、肿瘤治疗、心血管病防治等专业委员会,既促进了学术技术的开展与交流,又加快了对重难点课题的解决。同时,协会还专门设立了若干“生命关怀专项基金”,大力支持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支持在肿瘤普查、基因诊断、细胞治疗等特定领域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服务于生命质量提高。

    十年来,协会的建设与发展之所以发生这么些变化,具体来讲,一是得益于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原国务委员彭珮云同志的呵护与关怀。协会从筹备起至今,彭副委员长一直担任协会荣誉主席。协会每到关键节点,她都明示发展路径;每逢重大场合,她都亲自出席指导;每遇重要难题,她都亲自出面协调。并反复告诫我们:一定要坚持依法依规办会,一定要坚持社会公益方向,一定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一定要相信依靠社会力量。这么多年协会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二是得益于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指导。今年五月,全国政协俞正声主席看了协会有关工作报告后,在肯定协会工作的同时,希望协会办的更好,服务更多生命。韩启德副主席还专门听取协会领导关于临终关怀工作情况汇报,叮嘱要继续努力。国家卫计委多次赋予协会开展临终关怀现状调研、标准化制定,卫生人才培训等任务;国家民政部、科技部、卫计委多次派有关领导参加协会组织的论坛活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还把协会有关生命健康的调研课题列入了专项,这些都为协会的健康成长创造了很好条件。三是得益于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与支持。本着对生命特别是弱势生命的关爱,不少企业把自己辛勤劳动收获的果实(包括物资、资金)无偿捐赠给协会转达给特定人群,不少爱心人士把自己掌握的先进医术和技能无偿服务于特定生命。如重庆金色老年服务公司、博雅控股集团、深圳华大基因、北京青松居家照护公司等企业累计捐赠价值都超千万。一些部队单位在物资经费方面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撑起了协会公益的半边天。在这里我代表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向所有为生命关怀事业做出努力与奉献的领导、部门、团体、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长路漫漫,上下求索。创建中国特色生命关怀事业仅仅是刚刚起步,协会的建设与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要做能够做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体协会人在未来的征程中,一定要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列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导,以国家颁布的社会团体组织法规为遵循,以促进生命全周期质量提高为新起点,紧紧依靠政府部门直接领导,紧紧依靠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紧紧依靠协会人员的团结努力,进一步发展壮大协会队伍,打造生命关怀这个大平台,让更多的爱心集体、爱心人士上台共同演奏关爱生命的乐章;进一步强化生命关怀的舆论造势,加强生命文化知识的传播,让现代生命关怀理念更加深入人脑; 进一步总结推广舒缓疗护的经验,加快其规范化法制化进程,推进临终关怀向深度展开;进一步丰富生命关怀的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功能,让更多的特定人群获得帮助;进一步活跃医学科技交流与协作,组织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不断提升生命关怀服务的质量;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助力弱势群体,使更多的生命得到有效维护和修复,让“五大公益社会工程”花开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