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天津60后单身妈妈带队生命关怀 陪伴倾听临终老人心声

发布时间: 2014-12-23 10:08:2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人民网天津视窗   浏览次数:

     生命关怀,是对末期生命的一种精神关怀,听起来好似距离我们很远,其实有很多普通人正在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着这项志愿服务,他们普通得几乎没有个人特征。在一群年轻人中,60后的天津市民宋文玲是临终关怀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但她是做得最好的,而且也是目前一直坚持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风风火火的职业女性,心态平和的生命关怀志愿者,每一周,已经人到中年的宋文玲,就在这样的两种身份间转换。每次身份的转换,带来的不仅是心态的转变,同时还有她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越来越爱。

  忙碌的单亲妈妈: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宋文玲的生活可以用忙碌来形容,因为不论春夏秋冬,工作日的每天清晨5:00,是她雷打不动的起床时间。跟她约定的见面时间,也是在她上班前,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是她自由支配的。清晨5:00刚过,守在电台道一个居民区的记者,就接到了宋文玲的电话,伴随着电话响起的,是高层居民楼中的一个窗口突然亮起的灯。等待的时间只有10多分钟,宋文玲就站在了记者跟前。

  今年48岁的宋文玲,在滨海新区的一家单位担任会计工作。班车是6:15到达,在这段时间内,她要忙着查看微信圈里各个志愿者的动态,确定周六能有多少人去延安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

  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了,班车驶进滨海新区的单位大门后,宋文玲拎包走出,径直走到了自己的办公桌前。

  账目、报表,一上午的时间就在低头忙碌中过去了。午休时间,别人都是慢慢地吃午饭,而此时的宋文玲显得更加着急了,急匆匆吃完了饭,然后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着类似诗歌的词句。她说这是一个团队年末表演要用的,她得在当天把歌词给写出来。下班后宋文玲同样闲不下来,坐在车上她再次开始了跟其他志愿者的互动,在群里,她做得最多的是解答大家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并以过来人的身份,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走下班车,再步行回家,途中路过一个小市场,一路跟随的记者发现,宋文玲做事速度很快,只要选好了菜就会立即买下,所以她逛市场的时间比别人要快。当她走进家门,记者看了一下手表,此时已经是19:00多了。

  记者再次见到宋文玲,是在周末。原本以为她会美美地睡个懒觉,但是跟想象完全不同,她仍旧会早早起床,只不过这次的时间比平常只晚一个小时。她说因为时间太紧,所以只能让记者跟随着她的时间来见面。

  看宋文玲这么忙碌,大家都以为她背后肯定有一个默默支持的爱人,但只有经常接触的人才知道,她其实是一名单亲母亲,从儿子上小学到毕业参加工作,十几年的时间里,就是她和儿子两人相依为命,其实她的空闲时间非常少。但是在忙碌了一阵后,她发现只要安排得当,总能挤出时间来做一些事。比如母子间“爱的呼唤”,宋文玲说那时候每天最温馨的事,就是临近下班的时候,接到孩子报平安的传呼,现在则变成了电话和短信。

  “20岁”团队领头人:细心的大妈受欢迎

  “年轻就是一种优势”早就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共识,但是在宋文玲的眼中,大龄更是一种优势。因为,在“90后”为主体的生命关怀志愿团队里,出生于1966年的宋文玲是大妈级的人,但这个大妈也是最能赢得老人信任的。

  周六上午,是固定的去延安医院的时间,跟着十多名年轻人走进病房的宋文玲,先是跟大家在每个病房中都站一会儿,跟里面的人或是点头,或是微笑着打招呼,最后她走进了比较靠里的一间病房,坐到了一名老人的床前。其实,坐在病床前,宋文玲的话也不多,更多的是静静地拉着老人的手,一边轻轻抚摸一边轻声说:“气色比上次好。”剩下的时间,她跟老人更多的是互相看着对方,并探身到老人的嘴边,听着老人模糊不清的发音。

  说起加入到生命关怀的志愿者行列中,其实过程非常简单。因为经常参与各种团体的活动,宋文玲结识了很多跟儿子同龄,甚至比儿子年龄还要小的年轻人。在一次活动之后,她听说了生命关怀这个项目,并得知很多年轻的大学生都会参与进来,听着年轻人说起做生命关怀志愿者的经历,让宋文玲决定加入进来,没想到这一加入,不仅使她很快融入这个由20多岁的年轻人组成的团体,还得到了很多20多岁新加入志愿者的认可并追随。

  宋文玲说,在生命关怀团体中,她的年龄和经历可让年轻人羡慕了,她也第一次觉得作为一名“大妈”还是很骄傲的,因为老人们喜欢宋文玲身上属于中年人的那份沉静,觉得跟她有共同话题。生命关怀志愿团队每周六上午固定去跟老人见面和聊天。至今她还记得第一次站在病房里的那份尴尬,当时大家并不知道怎么才能跟病床上的老人拉近距离,只是静静地看着对方,或者不知所措地对着老人微笑,而老人当时眼中的戒备和不信任,也让他们很尴尬。在接连去了几次后,就在大家不知道怎么打开局面的时候,一位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对着宋文玲微笑,并伸出了手。

  就是从这一次,使得临终关怀科的老人们,逐渐接受了这个团队,而且因为“宋大妈”,使得不少老人都愿意跟他们敞开心扉。为了跟老人拉近距离,她还总结出了“动作、眼睛、微笑和倾听”这几个要点分享给团队里的年轻人,使得不少人很快赢得了老人的认可。比如老人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志愿者最好是蹲在地上跟老人说话,如果老人是坐在床上的,那么就搬张凳子,坐在老人的对面,面对面即使不说话,也要时时注意老人的眼睛,而且要当一个忠实听众。

  志愿服务 收获平和心态

  忙碌和紧张伴随着宋文玲每日的生活,对于自己目前的状态宋文玲很满足,她说做了生命关怀志愿者后,平和已经成为了她的代名词。看似在志愿服务的时候为别人付出了很多,其实自己也有收获,因为生命关怀的经历,让她更尊重每一天的生活。

  宋文玲说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外人看来,他们更像老人的家人,在病房里陪着拉家常。住进临终关怀病房的老人们,有的已经失去了说话的能力,有的思维是混乱的。但是无论是哪种状态的老人,他们的眼神都是最清澈的,他们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倾听,甚至是分享那些听起来毫无逻辑的故事。所以,跟这些老人接触不能着急,就连眼神都不能露出一丝不耐烦,因为只要稍有不耐烦,就会让这些敏感的老人受伤。为了跟老人和睦相处,她每天试着调整心态,一年多的坚持之后,她发现自己心态出奇地平和,很多不熟悉的人,都说她看起来很“善良”,宋文玲说这也许就是由内而外的平和心态传达出来的气质吧。

  而提起志愿服务,宋文玲说得最多的还是收获。她说自己在这一年中,收获了无数人的信任,同时经历了这么多的生老病死,也更觉得生命的珍贵。在宋文玲的记忆中,一位田大爷让她记忆深刻,她说那位田大爷刚开始的时候,对志愿者的到来持观望的态度。当时宋文玲的主要关怀对象,是田大爷邻床的一位老人,为了让老人看到自己的一份真诚,她每个星期都会准时出现在病房中。坚持了一个月后,田大爷终于开口说话了,他首先问的是,“他们家里给了你多少钱?”得知家属没花钱后,田大爷又问,“医院给你们怎么开工资?”在从宋文玲口中得知,志愿者完全是公益行为后,老人简直不敢相信。后来,田大爷成为了病房里活跃的老人。宋文玲说,田大爷的转变,是因为对志愿服务的信任,同时也让她领悟到,只要敞开了心扉接纳,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一年多的生命关怀志愿服务,已经送走了好几位老人。有的时候这个星期跟老人约定了下星期见面,等到再去的时候,却发现老人的床位已经空了。这样的经历让宋文玲很有紧迫感,她说现在她觉得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很重要,都需要尊重,这是生命关怀服务给她带来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