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记协通报三起虚假和失实报道

发布时间: 2015-02-03 09:38:4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浏览次数:

        2014年9月29日,《中国经营报》刊发题为《发改委海南国际旅游岛评估报告未通过专家评审》的报道,称国家发改委针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评估报告未能按程序通过专家评审,并引用“参与评审人士”的说法称,海南省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未能完成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经查,国家发改委未就海南国际旅游岛评估报告组织过专家评审,该报道严重失实。 
  2013年5月和2014年2月,《南方周末》先后刊发记者柴会群采写的《“疯子”医生:你砸医院招牌 医院砸你饭碗》《“创收”院长》《公立医院创收潜规则》3篇报道。中国记协在深入核查后,组织新闻宣传管理部门、新闻媒体、医疗卫生领域、司法领域、新闻院校等各界专家对上述报道进行专题评议。评议结果显示,上述报道中,关于绵阳市人民医院“为正常人安装心脏起搏器”“高价购买老款医疗设备”“公推直选科主任从未有过先例”“四维彩超机每天收入近万元”“2007年超声科收入比2006年增长45%”5个方面的相关内容,绝大多数代表认为严重失实,部分代表认为失实,无人认为上述内容真实或基本真实。 
  2014年11月,《中国产经新闻》刊发题为《河北易县领秀城楼高违规 建筑市场乱象频出藏祸患》的报道。经查,该报道中有的采访对象系编造,引用被采访人员的陈述断章取义、故意歪曲,“惠东领秀城9号楼100多户居民违规提前入住”等表述与事实不符。 
  上述案例中,涉事媒体与记者有的因为采访不深入、不全面导致报道失实,有的对采访内容偏听偏信、断章取义;有的甚至故意编造虚假内容,严重违反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正进行立案查处。 
  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引以为戒,充分认识假新闻的危害性,在采访报道中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做到客观严谨,自觉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切实维护新闻媒体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

 

  短评 
  用真实的舆论监督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1月29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通报了3起虚假、失实报道,其中包括《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采写的3篇报道《“疯子”医生:你砸医院招牌 医院砸你饭碗》《“创收”院长》《公立医院创收潜规则》。近些年,医学领域的一些假新闻、失实新闻着实让医疗行业和医患关系受到伤害,比如“茶水发炎”“八毛门”事件等,不仅无益于弥合医患关系,反而恶化了医患生态,使更多的媒体和群众受到误导,让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同时也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应该说,新闻监督在任何一个社会和行业都是必要的。和其他行业一样,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也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良现象,比如收受回扣、红包,过度医疗等,受到公众诟病。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曝光卫生计生领域违法、违纪的丑恶现象,可以促使医院不断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有助于医疗卫生行业的风清气正。 
  但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是尊重事实、尊重科学,这就要求记者不能主题先行,尤其不能有目的地选择事实或主动“策划”新闻,应时刻铭记,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其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记者不应偏信一方,应当将互相竞争的观点在报道中做平衡处理,在涉医等专业性较强的报道中,如果媒体从业者能多与专业人士进行更耐心、详细的沟通,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是建设性的。弥合医患关系,促使行业健康发展,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因此,舆论监督不该逞一时之快,也不该为了出风头、搏眼球而枉顾事实和常识,揭露问题的出发点和目标应当是推动问题的解决。正如新闻界一位同行所言,记者必须出于公心、出于良心、出于诚意,唯有如此,才能推动行业发展、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