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大教授进养老院”揭开中国式养老困局

发布时间: 2015-07-14 10:24:1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光明网   浏览次数:

  前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发微博表示,他的老同学钱理群夫妇已在酝酿前往养老院居住,钱理群教授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夫人患病之后,无法再照料二人生活,且他们没有子女。温儒敏教授微博中写道 :“据说养老院条件还好,他把很多书都搬去,到那边继续写作。不久前他说过,在80岁之前,还要写好多本书呢。” “虽然知道他们早在酝酿,现在真要去了,未免有些失落和感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其实这是一种传统养老与现代服务方式间的困惑。(7月13日 中国广播网) 

  北大教授钱理群夫妇或者将进入养老院养老,这样的信息能够点燃公众的讨论热点。其实浸透着是乃是中国式养老的困境。对于养老问题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养老才能够获得新生。这似乎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对于北大教授来说也面临着这样的抉择,而人们之所以关注这样的话题,其实也是对于自身未来即将面临问题的回应。不过,争论归争论,问题归问题。北大教授钱理群夫妇的选择,也只是当事人最为合理的选择,而他们的朋友缘何却感受失落呢?这或许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这似乎更是养老问题上,传统和现代的碰撞和交织。 

  中国是从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中间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时期。由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制度的发育来说就必然存在着脱节和缺憾。养老问题的发育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中国封建时代,人们形成了“养儿防老”的观念,其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说,人们抚养孩子,其中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养老准备的。由此,我们通过强调“百善孝为先”来完成和维系,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无不是有这样的例子,正是在这样的观念下,人们开启了重男轻女的逻辑思维。而进入社会主义时期,这样的观念似乎依旧存在着遗留,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更是如此。不过,贵为北大教授,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其存在如此观念呢? 

  钱理群教授夫妇没有子女,那么,养儿防老观念对他们就不适应。而在没有的条件下,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成为中国式养老的选择路径。只是,在现实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的现实就是,各地因为养老院发生灾难的事件不止一起。河南鲁山养老院发生火灾就是一个缩影。在这样的机构养老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或许就是钱理群夫妇进养老院的问题上,他们的很多朋友感到失落的根本原因所在吧。其实,在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上,人们缘何就不愿意进入养老院呢?重要的原因就是情感的割舍,周围的人对于有子女的父母进入养老院必然就是指手画脚,说不肖子孙这样的话。于是,在传统的观念逻辑和现实的道德面前,中国人选择机构养老就面临着众多的难题需要破解。 

  其实,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北大教授就不能够进入养老院。只是,人们关心和关注这样的话题,就是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罢了。在这样的故事逻辑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就是中国式养老的困局,在这样的困局中,家庭养老依旧是很多中国人传统的思维,而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唯有从提升监管和服务质量两个层面上努力,才能够赢得人们的信任,否则,只能够在人们的质疑声音中渐渐失去有声的色彩。感谢北大教授钱理群教授夫妇做出的选择,让我们有这样的机会来重新思考中国式养老的困局和破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