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居家护理也是一项伟大事业

发布时间: 2015-09-25 10:31:0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中文网   浏览次数:

       在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南里社区,有13位孤寡老人,他们是居委会主任杨立新心中的一个结,是她时刻牵挂之所在。

  今天上午,在北京市检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情况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与北京市各区县、街道、社区和社会组织的负责人、老年人代表进行了座谈,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上,杨立新深情地谈起这13位老人,谈起居委会为他们所做的工作:每天有专人送饭,每天看望一次,联系医疗中心每周定点上门巡诊,单位承包五节慰问……“决不能发生老人无声无息在家里去世的事。”杨立新坚定地说。

  之所以谈这么多,杨立新告诉检查组,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希望政府能够继续加大对基层投入,让老年人就近方便养老。

  南里社区是社区,多年来,杨立新一直在帮小区里的老人在牛街民族敬老院排队,但到目前也只排进了一位。“真的没有办法!”杨立新大发感慨,现在牛街还有几百位老人在排队。

  杨立新说,私立养老院费用高,而且缺乏约束,容易出现纠纷,而公立养老院则需要排队。因此她得出结论:“我们不能把眼光一味放在养老院上,还是要大力提倡居家养老。”

  实际上,对多数老年人来说,居家养老是他们的首选。

  周季玲老人退休前是北京某公司的经济师,她告诉检查组,自己刚退休时的工资是2900元,现在虽然涨了一些,但也只有3000多元。

  “我选择居家养老。”在座谈会上,周季玲肯定地说。

  近些年,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工作一直是北京市养老工作的重点。为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北京市建立了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投入1亿元在西城、朝阳、海淀、顺义、密云五个区县开展试点,为特殊困难失能老人提供每月不少于300元的康复护理服务;同时还培育1.5万居家养老服务商,涵盖就餐、家政、康复和精神慰藉等领域。但周季玲仍认为,对于居家养老,政府还应在软件硬件方面大力投入。“比如我所在的小区属于老旧小区,六层以下没有电梯。我今年72岁,身体还算硬朗,但天天上下五楼仍很吃力,很多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更不愿意出门了,这又如何谈得上很好的居家养老?”周季玲说。

  北京市人大代表、朝阳区八里庄街道远洋天地家园社区党支部书记苏煜说,发展居家养老,专业居家护理人员培养非常重要。

  “可以对专业护理内容进行简单分向,比如分为专业陪伴式护理和专业医护式护理两类,更有针对性地适应不同家庭需求。”苏煜建议,护理价格一定是普通家庭能够承担起的,不能使有需求的老年人望而兴叹。

  提到专业居家护理人员,杨立新也有话要说。“我母亲今年88岁,前段时间摔了一跤,人也糊里糊涂的。繁忙工作之余还要多照顾母亲,感觉肩上担子一下更重了,也更加体会到了养老工作的重要性。”杨立新感叹一声,接着说道,“由于专业的护理人员很少,当时我请保姆来照顾老母亲,结果短短四个月就换了五个保姆。”

  说起这件事,杨立新愤慨却又无奈:“由家政公司介绍的保姆,大多缺乏专业知识,且有些对老人没有基本的关心和爱心。”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已招聘4400名居家养老(助残)员,对高龄、独居老人开展巡视探访;并计划从今年起,培养2.5万名具有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居家养老护理员,经培训合格,培训机构可按每人1500元获得培训补贴。

  不能否认的是,专业居家护理人员仍然缺口巨大。

  “与家政产业社会地位一样,居家护理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北京市人大代表、市老龄产业协会秘书长臧美华如此定义道。她认为,居家护理是非常艰辛的,应将其职业化,使专业护理人员能够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

  此外,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海说,现在很多社区都配备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议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卫生服务站与社区、医与养两个实体有效结合,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自肺腑的意见与建议,让检查组收获颇丰。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秦光荣说:“从进入老龄化到重度老龄化,西方需要一百年,我们只用了40年。对于来势凶猛的人口老龄化,很多人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居家养老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也认识不足。”

  2008年,北京市提出“9064”养老服务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的协助下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照顾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

  秦光荣指出,实质上,社区养老本身也属于居家养老。面对高达96%的居家养老比例,如何衔接好社会化服务,以满足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后的养老工作需要,非常重要。

  “虽然我国老年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仍然任重道远。”秦光荣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