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四成居民有了家庭医生

发布时间: 2015-10-29 14:24:2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上午10点,上海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姚强,一个双肩包,一辆助动车,径直来到平吉三村居民刘文蕙老人家中,量血压、听心脏。每两周一次的上门问诊,老人的头疼脑热,问过姚医生才心安。

  姚强所在的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覆盖6.5平方公里,37个居委会都设有家庭医生工作室。

  2013年以来,上海市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今年起,又延伸为“1+1+1”,即每位居民对口签约一位社区家庭医生、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并优先满足老年人和慢性病居民的签约需求。目前全市已有近四成居民签约,他们将享受预约优先就诊、转诊绿色通道、慢性病长处方、延续上级医院用药等优惠。

  作为政策实行的内容之一,上海知名三甲医院拿出一半的专家门诊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医院床位也优先满足家庭医生转诊病人。加上新农合参保对象实行梯度报销等政策,让家庭医生们充分发挥了他们在初级诊疗、疾病甄别、合理转诊方面的优势。

  “前两天一个邻居淋巴结肿大,自己200多元都挂不上的第六人民医院专家号,经过家庭医生转诊17元就预约成功了!”平吉一村的周大妈说。

  上海正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据医保部门统计,上海人年均就诊15次。看病频次最高的老年人跑大医院,大多只为慢性常见病配药,慢性病长处方、延续上级医院用药,家庭医生制度无疑提供了便利。

  “以前有些药只有大医院才能开,且一次只能开一周,现在社区也可以开到而且最长还能开一个月。”在平吉三村居委会家庭医生工作室,86岁老人张晓明开心地说。

  转眼到了中午12点,家庭医生金鸣、姚强各自背着四五十份药方和患者的社保卡、现金回到社区卫生中心。利用休息时间的空当,他们要为上午看病的社区居民结账、配药。下午,这些药就会被送到居民手中。

  眼下,5000多名像金鸣、姚强这样的全科医生活跃在基层社区。上海各区县也展开积极探索,浦东新区、青浦区开展相配套的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长宁区按照有效签约人头,结合服务质量和效果,探索医保按人头支付制度。

  “坐诊、配药、宣教、上门巡访、管理家庭病床等,是我们家庭医生每周的例行工作。”主治医生方华4年前从一家三甲医院转岗而来。她分管的社区有5000多居民,眼下光是家庭病床就有14张,工作压力不小。“相比于三甲医院,不仅薪酬比原来的医院高,而且这里医患关系更和谐,忙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