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 健康常识 > 正文

梅雨季节 谨防小虫致大病

发布时间: 2015-07-07 15:17:0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

    高温多雨的梅雨季节,各种病菌迅速繁殖生长,高温高湿的同时也是虫媒传染病的多发季节,生活中不起眼的小虫子也能酿成血淋淋的连环命案!那么哪些小虫最招病?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发现?本期为您特邀专家一说究竟。

  小小蜱虫引来致命的麻烦

  来自安徽的老程今年66岁, 6月中旬的一天,老程在外农耕回家后,突然之间莫名其妙地发热了,浑身没有力气、一点饭都吃不下去,老程以为自己是感冒了,于是在家里吃吃药休息了几天,但是病情丝毫没有好转,左侧大腿根部还出现了拳头大小的肿块,色泽发黑,摸上去硬邦邦的,非常痛。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结果惊人,老程血液里的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值都快没了,医生赶紧给老程输液、抗感染,但是老程病情依然在急剧恶化,当地医生建议家属立即将老程送往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救治。

  老程已经出现呼吸衰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等血液指标全线升高并出现了多脏器功能衰竭。再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病情后,省人医专家一致认为老程罹患“蜱虫病”(学名,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能性非常大,于是立即将老程的血样送到江苏省疾控中心进行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证实了感染病科专家教授们的推测。虽然医生竭尽全力,但是老程终因病情拖得太久而且病情较重去世了。

  什么是蜱虫病?

  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科主任李军教授指出,蜱虫病,顾名思义是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的疾病,包含了无形体病、森林脑炎、莱姆病、Q热、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社会公众所说的蜱虫病其实特指的是“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通过回顾性调查,该病早在2006年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就已出现,但是直到2010年由我国科学家首先分离鉴定出其病原体为新型布尼亚病毒后这一疾病才为医学界所认识。

  蜱虫病是如何传播的?

  一般来说,野外的黑线姬鼠、蜱和牛虻以及家养的牛、羊、猪、狗、鸡等均可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再通过蜱虫叮咬或者接触患者的血液、血性分泌物均可导致感染。由于缺乏对该病原体的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

  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看,蜱虫病主要分布于河南、湖北、山东、江苏、安徽、辽宁等省市的丘陵、山地、森林地区,易感人群以中老年人群为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蜱虫病的风险亦会增高。该病的流行时间一般为3-11月份,高峰期在5-7月份,这期间发病人数可占病例总数的90%以上。

  蜱虫病有哪些表现?

  专家指出,被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初期表现不明显,但是经过1-2周的潜伏期后,患者会突然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同时伴有乏力、恶心、呕吐,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痛、腹泻等,并可触及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

  大多数患者如果及时就医预后良好,但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严重病例可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继而因循环衰竭、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死亡。据数据统计显示,江苏省人民医院近年来共收治蜱虫病患者73例,其中死亡19例,康复54例。

    患者接受全身搜索只为它——恙虫病

  近几年每到初夏,感染科病房常常会上演这样一幕:一群白衣天使围着一个病人对其实施“地毯式搜索”,从头皮到脚底,每一寸肌肤都不放过。几分钟过后,欢呼声响起!他们在找什么呢?

  患者周大爷是一位痴迷钓鱼的爱好者,经常在湖边的草地上一坐几小时。五月下旬,周大爷莫名出现了持续高热,伴有明显的头痛,吃了感冒药,体温仍然每天冲到39度以上。三天后周大爷来到医院急诊室就诊,可是连续三天的“抗病毒”治疗仍未能使周大爷体温下降,于是周大爷住进了感染科病房。

  入院时专家们发现周大爷的眼睛红红的,胸部还可见散在淡红色斑片样皮疹,但是不痛也不痒,而血常规检查都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偏低。结合周大爷发病前一段时间出去钓了好几次鱼的经历,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始的那一幕。果不其然,医生在周大爷右侧腋窝处看见一个小指甲盖大小的黑红色焦痂样皮疹,而这正是恙虫病诊断的最为直接的证据!

  何为恙虫病?

  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科翁亚丽主任医师介绍,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持续发热、头痛,患者常会出现球结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焦痂和溃疡。病程多持续1~3周,少数重型患者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炎、出血性肺炎、间质性肾炎及淋巴细胞性脑膜炎等,甚至会因为多器官衰竭而死亡。恙虫病的传播途径是恙螨幼虫的叮咬,而叮咬的部位经常存在溃疡或焦痂,这个焦痂就是我们寻找的“蛛丝马迹”。

  恙虫病是如何传播的?

  恙螨多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灌木丛边缘及江湖两岸,好发的时间一般为6-8月,我国多个省市有恙虫病的发生,而近几年开始南京城郊每年也都会出现恙虫病的小流行,尤其夏秋季节,城市患者多数起病前有郊游、钓鱼、爬山等经历。

  所以当我们在草地或灌木丛活动后,如果发现不明原因高热,尤其是血象中白细胞偏低、头孢类抗生素等治疗无效时,就要认真检查身上是否有虫子叮咬后的焦痂,特别是在一些隐蔽的部位如会阴部、腋窝、腹股沟甚至发际边缘等,并及时到感染科门诊就诊!

   外出旅游却被小蚊子叮出“疟疾”来

  小王是一家外资企业的白领,今年“五一”去泰国、马来西亚享受阳光之旅。然而上班的第一天小王就开始觉得不舒服,每天都不定点的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到39℃,发热前还有浑身发抖、寒战样的表现。小王到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医生通过血液涂片检查在显微镜下竟然发现了疟原虫,原来小王得了疟疾。经过一周系统的对症治疗,小王康复出院了。

  疟疾是怎样传播给人的?

  夏季到了,蚊子可以说是最为常见的小虫了,这个人人讨厌的小虫子除了会引起你皮肤瘙痒不适外,还会传播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那就是疟疾。

  据李军教授介绍,疟疾民间又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吸血时传播,多见于夏秋两季。当蚊子叮咬疟原虫病人时病人血液里的疟原虫就被蚊子吸入,经过大约10-15天在蚊子体内发育后就成为有感染性的蚊子,当健康人再被这种蚊子叮咬后就会感染疟疾。当人感染疟原虫后,疟原虫先侵入人体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可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得了疟疾会出现哪些症状?

  所有人对疟疾普遍易感,感染后虽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不持久,因此可重复感染。森林、河谷地带从事野外作业人员、赴疟疾流行地区(如东南亚、非洲)旅游或工作人员,以及青少年儿童均属于高风险人群,最容易感染疟疾。患者感染疟疾后时常表现为突发性寒战、高热及大量出汗,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患者神志清楚,此时被称为疾病的发作期。上述症状常持续2~6小时之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便进入了该病的间歇期。若发病后不及时治疗,疟疾患者会出现发作期和间歇期症状交替发生。若此种情况反复发作,可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脾大。恶性程度高的疟疾(如恶性疟),可诱发血红蛋白尿,甚至引起急性肾衰竭从而危及生命。

  千万不要以为“疟疾离我们很远”,近年来,随着东南亚旅游和赴非洲务工人员的增多,输入性疟疾尤其是恶性疟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2013年我省共报告国外输入的恶性疟病例101例,比2012年(59例)上升71.19%。

    嗜睡?可能是得了非洲锥虫病!

  去非洲出差的万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得这样的怪病。四年前,由于工作需要,万先生经常往来于西非河谷之中。两年前,万先生回国后出现长期低热、全身皮肤瘙痒,随后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后来家人发现万先生越来越爱睡觉了,有时候在跟别人讲话时会睡着,吃着饭也能睡着,到医院来看病的时候,已经处于昏睡状态。后来,经过医学专家们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万先生数百张的血涂片及数十张的淋巴液图片中找到了导致万先生昏睡的“罪魁祸首”,原来是一种来自非洲的寄生虫——锥虫,这种虫引起的疾病称为非洲锥虫病,也被称为昏睡病。

  什么是非洲锥虫病?

  世界上第一个昏睡病的病例是由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哈勒敦在14世纪时记载下来的。当时伊本·哈勒敦访问了一个位于马里的部落,他发现部落首领及部落中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两年之后他再次拜访这个部落,发现整个的部落的人都因昏睡病而死去。

  据翁亚丽主任医师介绍,非洲锥虫病又称昏睡病或嗜睡性脑炎,是一种由布氏锥虫经舌蝇(俗称采采蝇)叮咬而传播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非洲撒哈拉南部肆虐,该病分为布氏冈比亚锥虫和罗德西亚锥虫两种类型,已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特别规划”中要求重点防治的6类疾病之一。病原体为锥虫,传染源主要为病人或病畜,传播媒介为采采蝇,采采蝇是非洲当地一种蝇类,该蝇以人、家畜及野生动物的血为食。疾病晚期会表现为嗜睡、昏睡等症状,因此而得名。

  锥虫病怎么会引起人昏睡?

  采采蝇叮咬病人后,锥虫随血液到达蝇胃中,并在胃内繁殖,然后移行到唾液腺发育成感染性的锥虫,锥虫叮咬正常人皮肤后,侵入人体局部组织,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及压痛;随后虫体入血,主要寄生于血液和组织间隙,还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引起淋巴结、心脏、肝脾、脑等多器官的损伤。随后锥虫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可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以及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患者还可以出现心肌受损;当侵犯神经系统时,表明病情进入了晚期,这个时候可以出现脑膜脑炎,头痛,反应迟钝,嗜睡,性格改变,癫痫样抽搐,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肌肉强直,体重明显减轻,嗜睡加重,甚至昏睡、昏迷,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病人死亡。

  专家表示,锥虫病若能早期发现,无神经系统症状时,通过抗虫药物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当累及到中枢神经系统时,治疗效果往往不如早期治疗病人,有些尽管疾病控制了,也会留下后遗症。

  专家提醒:如何预防小虫大病?

  那么究竟该如何预防呢?专家指出,虫媒传染病很多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到目前为止多数疾病尚无疫苗。所以专家指出,预防极为关键,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1)尽量避免前往该类疾病的流行区,如果前往这些地区工作或旅游,应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如携带杀虫剂,安装蚊帐、纱窗、纱门,关好车窗、门等。

  (2)避免在蜱类或者恙螨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外出时多选择穿着长衣长裤,尽量减少皮肤裸露,穿着深绿色等拟自然环境的厚实衣服,避免穿着色彩明亮的衣服,减少感染机会。

  (3)如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淋巴结肿大、头痛嗜睡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