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前位置:首页 > 关爱生命 > 专家视点 > 正文

对话|赵美娟:人文是一种生命态度

发布时间: 2018-04-24 13:46:4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背景:
2017年,“解放军总医院人文讲坛”迎来了创办第17个年头,由最初的以院内博士生为对象、只涉及医学人文类话题的“医学人文博士讲坛”,经过三次更名,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完善,已成为集哲学思想类、文化艺术类、社会历史类、国防军事类、医学人文类五大板块于一体的“人学”讲坛,在业内久负盛名。本期,让我们走近“人文讲坛”的操办者、解放军总医院的赵美娟教授,倾听她关于医学人文教育的感悟和思考。
 

 

人文修养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

 

健康报:医学人文在目前医学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医疗卫生工作者改善提升自身修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您当初是怎么想到在解放军总医院开设人文讲坛这样一个思想交流平台的?

 

赵美娟: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一是解放军总医院注重文化建设,本身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品牌传承,具备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条件;另外,我于2000年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回国进入解放军总医院,专职承担博士生的医学哲学教育教学工作。我想,医务人员需要对生命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更深理解,如何理解认识生命,关涉一个人的生命态度、人格品位、生命情怀走向。而这些,既是医生职业不可或缺的,也是我熟悉的教育工作中的核心部分。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带领下,我们把“人文讲坛”做起来了。

 

健康报:为什么这个讲坛16年里出现三次更名?

 

赵美娟:更名的过程反映了我们对“人文教育”的“思考探索”过程。每次更名,都伴随对讲坛的内容结构与形式方式的调整。一开始是“医学人文博士讲坛”,讲座题目都是针对博士生的单一医学人文话题。“博士”这两个字导致博士以外的人员不敢来,我们没有使这个教育资源最大化。于是从2006年开始,我们拿掉了“博士”两个字,改成“医学人文讲坛”。海报一打出,大家一看“博士”没有了,就全都来了。此后经过4年,博士、硕士群体呼声强烈,希望“讲坛内容离医学越远越好”,于是,演讲人和演讲内容都在不断扩展,不只医学人文,还涵盖了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社会历史、国防军事等内容,听者趋之若鹜,有时一座难求。这时我们又感到,“医学人文讲坛”的“医学”两字又限制了讲坛的内容扩展,因此,我们最终把“医学”两个字也拿下去了,改叫“人文讲坛”。

 

健康报:在您看来,什么是人文?人文精神对医疗卫生工作者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赵美娟:人文,既抽象,又具体。人文,首要的和最终的,应该是活生生的生活。生活,包括人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在知行之间呈现出无限多样的人性故事,无论个人还是群体,无论闲暇还是工作,都浓缩为人的人文基调。生活不是活着,生活意味着一种证明他自己本质的生活方式,即他自己对生命的基本认识,和基于这种认识而生的“活法”,表现为“生命态度”。向往一种职业和向往一种生活,便是人追求自己生命价值、证明自己存在意义的体现。人为什么需要存在感?人为什么渴望融入社会获得尊严?我想,这些应是“人文”要面对的根本问题,而医生群体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会窥见到常人不易接触的疾病与痛苦表现,所以,医生群体对生命的整体思考应有独到的沉淀能力和通透驾驭。

 

这也是为什么“人文讲坛”从2000年开始,将办坛宗旨确定为:“对医学而言,人文修养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只有真正了解生命,才能敬畏、尊重和关爱生命。”这段标志性的话十几年来向听众传递着我们的初心和认识。

 

登高望远,目的不是为了让别人看见你,而是为了让你看得更远
 
 
 

健康报:解放军总医院人文讲坛这些年来邀请了不少领域的名家学者,包括很多医疗领域以外的名人,有企业家、科学家、军事家、艺术家等等,您是怎么想到要邀请这些人来讲课的?

 

赵美娟:这要归功于解放军总医院各级领导的支持,归因于广大学生和医务人员的呼声。

 

我们的体会是,人文的内容不是单一领域的事情,本来就是“跨界”的。我们的视野如果长期局限在一个学科里,人的精神成长就会很苍白呆滞,就会失去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人文教育的作用,更多的在于熏陶和启发,通过多领域的内容交叉与跨界对话,不仅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和趣味,更使听者把听人文讲座作为一种接近社会、开阔视野、思考人生等问题的学习方式。人文教育在这些方面有责任发挥一些营造土壤、启发思考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医务工作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医学就是人学,医学不是存在于一个独立的真空里的。一个人看世界,常常跟视野有关系,视野窄,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就那么一点;而你站得高,视野就宽广,就能看到更宏阔的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图景。所以说,登高望远,目的不是为了让别人看见你,而是为了让你看得更远。

 

健康报:“人文讲坛”这么多年越来越受关注,吸引很多人去听,那你们是如何通过课程的设计,让讲坛不断保持吸引力的?

 

赵美娟:十多年来,医院各级领导都给予了很大支持,这使得我们能做到“不重复,不降格,吸引人,少而精”。

 

比如,我们每年都要进行不记名摸底问卷,让不记名调查,为及时针对性地不断改进提供依据。我想,搞教育,一是一定要知道你的对象是谁;二是要知道他们想听什么问题。我们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老师为中心来进行课程设计。

 

除研究生外,所有的听众都是自发自愿来听讲座的,基本上每场坐满。为了让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来的人也能分享其中的精彩内容,我们教研室借助学生的力量,开发了院内人文网站,把讲座内容整理上传。临床大夫如果没有时间来现场,可以通过视频、文字、图片来了解讲座内容。

 

千人大礼堂,一般来讲,容易产生作报告的感觉,而单纯报告就很难有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坚持在讲坛中加入现场“互动”环节,来引导听讲者积极参与。

 

人文的教育重在深入人性,医学的未来重在文理均衡

 

健康报:做了这么多年的医学人文教育,您对医学教育有些什么样的思考?

 

赵美娟:医学教育,原则上重在培养医生辨别和驾驭知识与经验的能力,在今天,没有人可以独占知识或技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往往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和驾驭任何复杂局面的素质和智慧。这是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记得易中天先生曾给教育下定义说,知识是数据,方法是程序,教育至少是拷贝程序,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启迪智慧。爱因斯坦曾说,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门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价值的教育,是生命攸关的,而由于太长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了青年人过重的负担。教育应当让所提供的东西被作为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艰苦的任务去负担。

 

医学涉及人之生命的生存、生命的质量和人类的幸福,所以说医学教育,应该是培养知识文化型人才的结构性均衡的教育。科学的局限在于,它回答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怎样的,但它不告诉你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而人文科学的局限在于,它告诉你世界应该怎么样,但是它不告诉你,世界是怎样的。我认为,只有文理并举,医学教育才可能实现学生对生命与健康的整体系统的认识与把握。

 

总之,土壤的营造重在持之以恒;思想的陶冶重在润物无声;人文的教育重在深入人性;医学的未来重在文理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