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前位置:首页 > 关爱生命 > 临终关怀 > 正文

江苏成立大学生临终关怀团队 给生命送温暖

发布时间: 2014-09-02 10:06:5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人民网   浏览次数:

        早晨6点不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三的蒋萱就坐上公交,转两趟车,去看望金康老年护理中心的余爷爷。这趟路线从将军大道校区到虹桥,来回近三小时,两年来的每个周末,她风雨无阻。

        蒋萱是南航大“牵手同行,生命关怀”的成员。这是省内首个大学生临终关怀服务团队,从2011年11月成立以来,已有240名大学生为他人送上生命最后一程的温暖。

        金康老年护理中心位于小巷深处,周围树木成荫,住院部10多间病房里一片静谧。从一间病房的窗口望去,房内有四张单人床,四位老人静静地躺着,有一位还插着鼻饲管。

        跟普通敬老院不同,这里八成老人都是需要全护的失能失智老人。蒋萱一对一看护的余爷爷算是其中身体状况较好的,已经90岁。看到小蒋,原本在床上一动不动的老人伸出枯瘦的手臂,握住了她的手。常年卧床的老人语言功能有些退化,但一抬手、一眨眼,小蒋就明白余爷爷的意思。

        在敬老院待久了,蒋萱亲眼目睹很多老人生活的困难,“我们喂爷爷奶奶们吃饭,他们的食物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流食,但还是吃得很慢,一顿饭往往要吃上三十多分钟。”

       最令她震撼的,还是老人的心灵世界。有个老婆婆,手臂被护工绑在床框上,护工告诉她,老人想自杀,看不住的时候,只好绑一会再去劝。“我问婆婆,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婆婆说,活着有什么意思呢?每天就是一个人躺着,晚上睡不着只能瞪着眼睛看天花板,每个月还得花一笔护理费拖累家人。”小姑娘陪着说会话,又唱歌给她听,老婆婆安静下来了。

        人为什么活着?这个学习核物理的女大学生从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从事生命关怀志愿服务以来,这个问题扑面而来。“和余爷爷都像亲爷孙一样了,却始终不敢看他的脚,脚趾都变形了。真怕哪一天,爷爷的床位空了。他们房间的三个床位,都换了4次人了。”

        蒋萱第一次接触死亡,就是在这里。“刚来第一次,我看到一位老人躺着,喉咙里像拉风箱一样呼呼响,隔了两周,我发现床位空了,他们告诉我那位爷爷走了。”

        蒋萱的同伴,去年开始在省人民医院肿瘤科服务的鲍恩成有同样的经历,“我第一天去的时候,肿瘤科就有两位老人被抬走了,那情景让我一整个晚上都没睡着。我就在想,自己的亲人要是离去了怎么办?我要是生重病,爸妈该怎么办?”

        死亡对这些90后孩子,曾是个不会触及的问题,但现在他们却必须直面。

        志愿者们发现,尽管他们大多数只是陪伴在一旁,但老人却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依赖。鲍恩成有一个月没能去看自己定点服务的老人,其他同学打电话告诉他:你那个爷爷哭了,看到我们去了,说想你。

        蒋萱说,有一次隔壁的一位老奶奶急得快哭了,原来是丢了一张《甜蜜蜜》的歌词。“那是我一年前抄给奶奶的,她一直珍藏着。我告诉奶奶,会帮她再抄一张,她才破涕为笑。”

        志愿者们曾经调查过这些老人的心愿,很多人说,最渴望的就是回家,拍一张全家福。“但其实不大可能实现,到这里来的,子女很多都在外地工作,在本地的也很忙,有的匆匆来看看,就又走了。”志愿者张萍说,“我们想让爷爷奶奶们觉得,他们一直有人惦记着。其实,惦记着他们,我也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充实,心里不再只有自己了。”

        蒋萱刚来的时候,余爷爷很少有表情,可现在却总是挂着笑意,他们并不忌讳谈论死亡。“我曾经问过爷爷,有一天你走了我可怎么办啊?爷爷说,这没关系啊,你知道我活着的时候有你这个孙女就行啦!”蒋萱说,当时自己感动得想哭,这个来“关怀”别人的小女孩,在这里同样得到温暖的宽慰。

        “人来的时候是伴随着欢笑和迎接的,走的时候,也要有人陪伴!”蒋萱说,自己不能做到更多,但会一直陪伴余爷爷直到生命的最后。

        这群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用爱心和生命对话,他们的青春,因此多了份温暖、多了份坚强!(杨频萍王 拓 秦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