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前位置:首页 > 关爱生命 > 临终关怀 > 正文

生命关怀的真谛 对话洛阳市生命关怀中心主任潘社红

发布时间: 2010-04-28 08:43:00   作者:未知   来源: 东方今报   浏览次数:

   前段时间,开封市针对社区老年人护理及临终关怀的需求意愿,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297名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慢性病患病率为68.9%,72.7%的老年人不了解临终关怀服务。

  经洛阳市民政局批准,“洛阳市生命关怀服务中心”于2010年3月8日在洛阳市商业职工医院挂牌成立,是洛阳市唯一一个专门针对临终关怀而设的研究机构。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临终关怀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基于此,东方今报记者采访了洛阳市生命关怀中心主任潘社红,让他给我们来诠释生命关怀中心的深意。

  病人就像孩子 同样需要关怀

  临终关怀又称为生命关怀,指对生存时间有限 (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提供护理,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同时处理病人及家属在心理、社会上的问题。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对解除终末期病人及家属身心痛苦,节约经费,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东方今报:生命关怀中心主要接收哪些病人?

  潘社红:我们主要接收癌症晚期、脑血管病后遗症(植物人)、心脏病晚期、高位截瘫等临危病人。

  东方今报:开设这个中心的初衷是什么?

  潘社红:改善病人余寿的质量,让他们自然地离去。这也符合“社会沃母”理论。世界各国医学专家将临终期定为6个月,但大量临终调查结果是280天,正像新的生命在母亲子宫里280天得到呵护一样。临终病人就像孩子,也同样需要关怀。

  东方今报:生命关怀中心在我国发展情况如何?

  潘社红:在国内,生命关怀机构严重不足,正式挂牌的临终关怀医院只有两家,部分医院里设有临终关怀病房。这表明,临终关怀并没得到人们的完全理解和认可,也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老龄化的需求。

  东方今报:生命关怀是否等同于安乐死?

  潘社红:不,生命关怀不同于安乐死,因为它既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安乐死则是加速病人死亡。

  生如夏花灿烂 逝如秋叶静美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生命烛火在风中摇曳,即将熄灭,或者就在明天……他们有限的生命将不得不在病房中度过。

  泰戈尔说:“生命有如渡过一重大海,我们相遇在这同一的狭船里。死时,我们同登彼岸,又向不同的世界各奔前程。”

  生命关怀中心为临终者竖起了生命尊严的旗帜。

  东方今报:生命关怀中心给病人提供哪些服务?

  潘社红:我们有一套很完善的服务系统。首先医护人员接待病人要向家属及病人介绍病情,并根据病人及家属要求为他们安排称心如意的病房,由医生和家属共同制订治疗和关怀方案予以实施。中心实行医护、心理、行政三位一体的查房制度。当病人在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安详故去时,将根据他们生前的遗嘱和家属的要求与民政部门共同完成善后服务。

  东方今报:有临床治疗吗?

  潘社红:这要看什么病了,我们会给病人减缓疼痛,延缓、舒缓治疗。不会做无谓的治疗。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没有疼痛、安宁地离开。

  东方今报:这个关怀中心与常规医疗院有什么区别?

  潘社红:生命关怀中心是以人(患者)为中心,我们把患者当作人而不是病人来看待。不是以疾病为焦点考虑治疗方案(如手术、化疗等),一切服务都应根据患者的意愿和需求去提供,包括心理、社会和宗教等方面的帮助,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东方今报:现代人都重视和提倡优生、优育,是不是也应该重视一下生命教育?

  潘社红:在我看来,生与死是两件大事,都应该受到足够的关爱和照顾。但是,我们很重视优生,却不重视“优逝”。一些国家从小就进行死亡教育,提倡尊重生命,而中国人则忌讳谈死亡,死亡教育是空白,这使得不少人对临终关怀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东方今报:你们的这种理念,大家能接受吗?

  潘社红:基本符合。高学历的人都能接受和认可,但是还需要我们大量的宣传、教育。

  对他们的关爱 从内心开始

  相对于病痛的折磨,对死亡的恐惧更让他们痛苦,那夹杂着绝望、无助的情绪让他们备受煎熬。然而,在生命关怀中心,医生经常碰到这样的病患,他们坦然地面对现实,劝慰身边的人“不要害怕”。

  东方今报:在临终阶段,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是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让他们更受折磨?

  潘社红:确实是这样的。我所接收的病人中,有一位老太太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她对待生命很坦然,她当时是胃癌晚期了,可她告诉她的孩子们“不要害怕,生命总是要结束的,我活得已经很满足了”。

  东方今报:怎么使病人安然地面对现实?

  潘社红:首先,医护人员和患者聊天以取得信任。我们的医护人员聊天水平可是很高的。这样他们就会把自己病情给护士讲,然后我们根据他们的病情制定心理疏导措施。当患者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

  东方今报:针对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问题,如何化解呢?

  潘社红:通过聊天来知道他们的问题,然后给予关怀和帮助。我们中心有专业的心理护理人员,其实每个患者背后都有一段很动人的故事。很多病人在临终前都有一些心愿或者需求,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尽可能来满足病人的要求。这样“心结”也就开了。

  关怀将结束的生命 替家属“尽孝”

  他们所做的事很可能引来质疑:医生的天职就是 “救死扶伤”,可你们在做什么?

  对此,生命关怀中心的医护人员很坦然,减少患者病痛,减轻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经济负担,让患者走得更安详、更坦然,他们已经尽职了。他们说自己是在代患者的儿女“尽孝”。

  东方今报:生命关怀机构的建立解决了哪些难题?

  潘社红:解决了家庭、医院、社会三方的难题,可以说是一举三得。首先,这些患者给家人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为家人没时间照顾他们或者无法照顾他们。其次,医院床位有限,当医治无效时需要这些患者回家以腾出床位。再次,不再过度治疗,会给社会节约很多医药资源。

  近年来,老龄化和癌症病发率已经越来越高。这对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策各方面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生命关怀中心不仅节约了社会资源,还是一个节省费用、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重要途径。

  东方今报:家人能接受亲人临终时由别人照顾吗?

  潘社红:很多人都可以接受。不是说非要自己照顾才算孝顺,生命关怀中心对患者照顾得很好,患者满意,当然家人就更满意了。等于说,我们在替儿女行孝。

  东方今报:大家的印象中,医生就是要“救死扶伤”,关怀中心的医护人员会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失职吗?

  潘社红:不会。因为我们已经尽力减少患者的病痛,也满足了他们的要求。我们在用心去关爱每一位患者。

  东方今报:你们收费高吗?

  潘社红:不高,据官方统计得知,在这里患者的消费总费用只是大医院的1/3~1/4。这样大大减轻了一些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我们设置了专人、专房,每间房配置了电视、暖气、卫生间、厨房,有专职护理人员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目的是为了给患者一个更好的环境。

  死亡教育缺失 是他们最大的障碍

  我们做了自己能做的事,尽了全力。

  老人得到了我们的关怀,也得到了我们对他付出的爱。

  可能没有我们的爱,他们会走得更早。

  可能我们的爱,让他走的时候也不那么害怕了,让他们走得很安详……

  生命关怀需要社会各界的人关爱老人,不仅是医护人员,还需要志愿者、企业家给予精神、物质上的关怀。需要大家都来关爱这些临终老人,让他们走得更安详、更有尊严。

  东方今报:在发展中,你们遇到过哪些难题?

  潘社红:是的,主要有两大难题。其一,经济上所面临的困境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二是缺乏应有的死亡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是临终关怀理念发展的巨大障碍。

  东方今报:在发展中是不是需要更多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媒体的宣传?

  潘社红:对,生命关怀中心将积极与各大院校建立“爱心小屋”,同时与佛教、基督教协会,建立了长期联系,满足老人临终助念等宗教需要。还希望社会爱心人士给予患者帮助、献爱心。

  东方今报:为何选择与各大院校建立“爱心小屋”呢?

  潘社红:我们经常听到、看到一些大学生轻生、自杀现象在大学校园内发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珍惜生命的观念,没有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性。对生命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生命教育。建立“爱心小屋”可以让他们近距离接近生命,体会生命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