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 养生讲堂 > 正文

形神之养(七)

发布时间: 2014-07-22 17:07:53   作者:中国儒释道养生文化网   来源: 中国儒释道养生文化网   浏览次数:

2.无知定神

         河上公曰:“能如婴儿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老子河上公章句·能为第十》)道家常以婴儿为喻,表示养生之良好效果,即精神饱满。道门认为常人所以会不断走向衰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知虑太多,精神过多扰动,是以损精伤神。故而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效法婴儿之无知无欲,以保自身精神之纯厚。对此,西汉初年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也深以为然,他说:“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司马谈认为要与天地长久,必须保持心灵的平静,不要使精神骚动,要消除自身所获得的各种知识。否则心智洞开,就会劳心劳神劳形。

 

        《庄子·在宥》也肯定神好静,而“知”扰之。作者以神仙广成子教化黄帝的口吻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汝)形,无摇女(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他意识到人类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皆为心智所御,心纵智则劳形摇精,精神也就不定。

 

         为了将人的心智消融于大道的化境之中,道家提倡“心斋”、“坐忘”的方法。“心斋”之法贵在一个“虚”字,不用耳朵去听,也不用心灵去听,而应当像气那样空旷而能容纳万有。“坐忘”之法在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大宗师》)。坐忘、心斋是为了道之门径,也是养生之法。一忘一虚本身表明人类后天的意识沉寂下来了,一切得失计较之心放下了,人进入了虚静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