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最新资讯 > 正文

养老金缺的是钱生钱机制

发布时间: 2015-02-02 14:25:5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凤凰网   浏览次数:

         年底了,作为一个老师,我关注的不是年终奖——教书匠与此无缘,而是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养老金。

  近十年来,国家在社会保障等社会政策、社会立法领域进行了积极的调整和改革,对解决企业养老金偏低的问题也作了很多努力。比如,自2005年起,国家已连续多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养老金翻了一番,但因其基数过低,差距仍然很大。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亿多退休职工,其中8000万企业职工,2000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前者养老金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后者平均每人每月4000元。

  除此以外,很多人认为,养老金“双轨制”的不公平还体现在资金来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完全由财政给付,而企业职工养老金的8%则由个人支付。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形式问题。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隐含了一个政府买单的养老保险,而私人企业包含的是一个显性的养老金支付。即便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存在这样的区别。公务员的工资本来就来自于财政,如果从财政发出去,再作为养老金收上来,其实是财政的左口袋挪到了右口袋,徒然增加许多交易成本。所以,《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日前公布,不过是把原先隐形的福利显性化,坐实个人养老金账户,不会也不应该会减低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它的好处,是让财政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福利支出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当然,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增收困难重重时,拿出这一既要“为养老金池蓄水”,又要统筹考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缴费、设置职业年金的决定,也是不易,展现了本届政府锐意改革的决心与勇气。

  养老保险改革实质是13亿人养老利益的大调整,要一下子破除这么多年双轨制的积弊并不现实,非朝夕间所能完成。我们应该尽快做的,实际上是机制上的变革:逐步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实现养老金账户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需要调整我国的财政开支结构。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占我国财政支出12%,远低于西方国家30%-50%的比例,即使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比例也在20%以上。由于财政承担基本养老金支付的兜底责任,如果通过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而化解了养老金支付压力,也相应减少了财政资金的未来支付风险。另外,也可考虑增加社会整体财富,通过国有股转让、国有企业收益分红等手段,补足养老金缺口。

  说到缺口,其实钱并非最大的问题。

  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谈缺钱,是因为我们的统筹账户基金往往入不敷出,需要挪用个人账户的部分,形成空账。由于各个研究者的口径不同,对这样的缺口的估算往往大相径庭。比如,中国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报告显示,在32个统筹单位中(31个省加上新疆兵团),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766.5亿元。而有人却推算说,养老金的缺口在万亿级。但是,不论如何计算,大不了就是我们的养老完全变成现收现支机制而已。这时候,个人账户没有特别高的收益机制反而成为一个优势,即便它完全空账,也不会造成不可承受的负担。况且,我们的财政收入是十万亿级别,加上百万亿级别的国有资产(2013年底总资产超过100万亿,净资产是37万亿),使得中国式养老并非难事。当然,要想本届政府把所有的国有企业权益一下子划入养老基金,有点儿难,但是一旦出现真正的养老空账大缺口,没有哪一届政府能够没有不动这个大蛋糕的动机和心思。

  所以,理论上我们的政府并不会缺钱。但是,由于我们现在的制度没有给养老基金很多的投资渠道,积累起来的钱只能存银行或者买国债,目前为止它还不能跑赢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讲,或许我们缺的不是钱,而是钱生钱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