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最新资讯 > 正文

舒缓治疗想“温馨到家”

发布时间: 2015-03-25 09:13:5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新民晚报   浏览次数:

        癌症病人到了晚期,往往会因无法治疗被一些医院拒诊,应在此时介入的姑息治疗或舒缓治疗,却因床位有限无法满足需求。上海每年死亡的癌症病人达4.3万人,对姑息治疗床位的需求量可想而知。最适合姑息治疗的家庭医生制或社区医院服务制,在上海尝试。

  家庭照护尝试很温馨

  除了病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护士陈春雁曾尝试着做过两例家庭照护。“病人不可能长期住院,总有一段时间必须住家,医疗照护和管子维护就成了问题。”

  她照护的这两位病人都是本院职工家属,一位住得离她家较近,一位离医院较近。其中一位病人91岁患胸腺癌,长期卧床,出院时身上还插有PICC质管,需要每周维护,但又不可能总来医院排队。陈春雁每周去老人家一次,除帮她维护管子外,还观察她的皮肤,有一次就发现她身上有一个个出血点,这说明血小板在下降,要及时向医生报告;还要检查褥疮,这可能发生感染,对癌症晚期病人是致命伤。

  另一个鼻咽癌晚期全身骨转移的病人,两次化疗间隙期,身体一直疼痛,陈春雁每次去都为她做皮肤、身体、心理、疼痛等护理。

  “家族式照护相对温馨,饮食休息比医院好,他们觉得这样的照顾不亚于医院,也能给医生及时反馈。我每次去半个小时,除医护外,还和她们聊聊天,普通的护患关系变得像亲人一样。”陈春雁说。这两位病人都在半年后,在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去世,老人走的时候很安详,不像晚期肿瘤病人,倒像自然死亡。

  家庭护理毕竟只是个别尝试,综合治疗科设科快10年也只做没几例,医护资源紧张是一方面,费用也是个棘手的问题。“耗材还可以在病人住院时扣除,其他费用则很难处理。”陈春雁感到,由社区医院开办家庭式照护应该是条可行之路,而且她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很高,“对晚期癌症病人来说,我们这些人的出现很有意义”。

  社区舒缓治疗有瓶颈

  2012年,上海市政府将舒缓疗护(临终关怀)项目作为当年十大实事工程之一,在17个区县的18个社区卫生中心设立了“舒缓疗护”病区,并提出争取在3年之内实现社区卫生中心和二、三级医院全覆盖。2014年又提出“新增1000张肿瘤晚期患者和临终老人舒缓疗护(临终关怀)床位”。

 据成文武调查,社区卫生中心提供的舒缓疗护只有三分之一做得不错,这是指管理者比较用心,硬件条件不错,甚至好于肿瘤医院的综合治疗科,在医疗护理上使用了一些减症的药物;三分之一是做得一般,给人感觉可有可无;还有三分之一则不令人满意,觉得开这个病区是累赘,医生骂,病人也骂,因为有些社区卫生中心没有足够的病床,为完成任务将紧俏的老年科病床挖出来,这边空着床位,那边多出来的老年病人又觉得这是“临终关怀”病房,不愿意住进去。


  此外,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疗水平和理念也难以实现“舒缓”病痛的初衷。“能给病人点止痛片,遇到气急、黄疸、胸水、腹水的难治性症状,就束手无策了。”

  社区舒缓治疗医护人员流失也很严重。第一、二批社区舒缓疗护人员培训成文武都参加了,两批各培训了200余人,但流失得只剩下几十个。不过,成文武觉得“还能留下几十个,不错了”,因为做这一行“待遇低,没前途,心理压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