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最新资讯 > 正文

“医养结合”拓宽中国养老模式

发布时间: 2015-09-23 10:47:3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于老人及其家人来说,有没有既能给老人看病、又能帮着养老的地方?或许有。最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安徽、辽宁和上海等地采访发现,一种名为“医养结合”的新模式正在各地涌现。
  位于辽宁省大连中山区的桂林养护院,这里一楼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五楼是养护院。院长周淑媛说,养护院共有115张床位,现在已经住满了。楼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等,B超、X光、心电图等设备也比较齐全。
  记者在活动室里遇到了90岁的郭义满,“从院长到医护人员对我们照顾得都很认真,每天晚上都来看望我们,经常嘘寒问暖的。”郭义满老人说,“平常还可以下下棋、唱唱歌,有一些娱乐活动,感到很温暖,忘掉了烦恼,我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
  桂林养护院的做法是大连市探索医养结合的模式之一,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养老服务。这种模式解决了失能、半失能老人在养老机构不方便治疗、在医疗机构无法养老的突出问题。那么,这种模式会成为未来养老发展的新趋势吗?有分析认为,这一问题的答案将在“十三五”期间初见分晓。

“看病+养老”需求巨大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中国“医养结合”形式多样,除养老院向医院延伸的模式外,医院向养老延伸也是一种尝试。
  记者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湖医院老年科看到,两人间的病房里独立卫生间、悬挂式电视机、落地玻璃窗、储物柜等一应俱全,床头分布着各种功能的白色插头和按钮,老人和家属可随时通过按钮进行呼叫,84岁的张建廷和老伴都住在这里。
  “在别的地方,病看好了就得出院,不舒服了再来住院,有的老同事就一直辗转各大医院。我们年纪大了不想在各个医院来回跑,也折腾不起,就想有个既能看病、又能养老的地方。”张建廷说:“这里的环境好,服务周到,哪里不舒服一按铃就有医生过来,住的特别舒服,儿女也放心。”
  关于医养结合具体运营方式,滨湖医院老年科主任陈雪羚介绍,该科设立“托护养老”和“医保住院”两种管理路径。“医”即入院老人需要疾病诊疗,进入“老年科住院病人”信息系统,按照“医保住院”管理路径进行住院管理。“养”即为“托老”模式,进入“老年护理院”信息系统,享受专业照顾、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不纳入医保报销。“医”“养”互换时仅切换信息和管理路径改变床头标识更换,无须搬移床位。
  虽然目前“医养结合”参与的老人不多、普及率不高,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医养结合需求是不断增加的。
  大连市民政局、大连市人社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连市现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29.58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1.8%,老龄化程度较高,形势严峻。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医疗、保健、康复及治疗问题越来越凸显,医养结合需求较大。
  根据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调研,深度老龄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省最显著的基本省情,并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阶段。2013年,安徽省失能半失能老人突破200万人,2030年将达400万人,对医养结合的需求急剧增加。

“身份”难界定 沦为“三不管”
  
记者采访了解到,医养结合长期照护体系的构建是对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医养结合受到社会各界欢迎,但作为集“养、医、护”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其在实践推行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方面,医养结合机构“身份”难界定。“医养结合过程中最大的困惑在于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标准,不知道应该怎么发展。”陈雪羚说,2010年开办老年科之初,希望通过民政部门领一个养老机构的证,用医疗和养老的双重身份经营。经过申请,拿到了社会福利机构批准的证书。但该证书到期想再续办时,却因没有相关政策不能续办,最后通过物价部门作为“特需服务”才能合法收费。
  另一方面,闲置资源利用问题也引发关注。大连金石滩医院副院长戴经跃说,医养结合这个产业是个大方向,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民政、人社医保、卫生等各部门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国家探索这条路,是要解决两大难题,一是就医难,二是养老难,所以医养结合非常急迫。但现实情况是,大量高端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大量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被闲置,这些闲置的资源完全可以利用起来。目前,许多慢性病、退行性疾病患者需要康复治疗,但市场需求与供给脱节,服务设施不足,全科医生不足。
  不仅如此,“多头管理”问题突出。目前,医养结合的监管主体涉及民政、医保、卫生等部门,容易造成扯皮和“三不管”。一位基层民政部门的负责人介绍,民政部门是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护理的业务管理单位,卫生部门负责监管护理的质量和卫生资质的审核,医保部门负责核定医保报销的准入和报销标准,“各管一摊”,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护理机构,居家医疗护理四块资源互不连通。
  以评估标准为例,民政部门与卫生部门各有一套护理等级分级制度,卫生部门的标准以身体健康水平为基准判断进护理院,民政的标准以生活照护水平为基准判断进养老院,对不同水平的老人进入不同的轮候区,这就造成了同一名老人,按照不同的体系进行评估后,进入不同的机构享受的待遇是不同的。
  此外,专业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缺失也严重影响“医养结合”的发展。基层工作人员反映,当前老年护理服务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技能不熟悉。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员集中在40岁至50岁的年龄段,学历大多在初中以下,多数来自农村,年轻血液普遍缺乏。上海市闵行区民政局副局长蔡秀兰说,区内养老院护理员50岁以上的占了80%。
  来自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只有十余所院校设有养老护理专业,难以满足养老服务市场需求,且培养也多侧重于技能实操,缺乏学历和学位教育,难以满足市场对复合型养老管理人才的需求。

望国家明确医养结合发展方向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近期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指出,中国家庭发展变化突出表现之一是城乡养老照护和“医养结合”需求较大。受访人士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拓宽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既然前途一片光明,破解当前运行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成为当务之急。”业内人士呼吁,应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养老和医疗机构之间的“绿色通道”。希望国家能明确是否提倡、鼓励医养结合的发展方向,明确机构的性质、发证单位、运营规章,并予以支持。在护理、医疗、病人准入等方面,国家应出台统一明确、操作性强的标准或评价体系。此外,在所有的医疗网点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实现数据和信息实时共享,将老人的医疗和养老信息打通。
  针对一些养老机构探索医养结合的过程中出现的医疗安全问题,一些基层工作者提出,应当加强立法,在法律上做出相应规定,解决他们遇到的一些不可知的风险。包括被儿女弃养老人资金怎么解决,对子女如何追究责任。
  安徽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张振粤认为,老年人大多是慢性病,需长期住院,医疗、护理费用都要考虑,而在现有医疗保险制度下,往往承担不起高昂费用。为此,应完善相关医保制度,尤其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从医保制度上对医养结合进行制度设计,才能保障医养结合顺利运行。
  受访人士建议,国家应建立养老产业基金,专门用于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制定政策,可以采取增加工资补贴的办法,鼓励更多医疗技术人员到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工作。政府在医保上,要加大门诊统筹的额度。
  “健全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发展体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张欢等学者建议,完善养老护理人员培养体系和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要分类、分层、分阶段,应引导更多高职院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同时提高分布在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素质,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医护水平,也可将“4050”人员培训为护理员,建立医卫养老服务人才培训长效机制。